close

當朋友聽到我要去蒂拉斯波爾(Tiraspol)時,第一句話幾乎都是:「那是哪裡?」其實,如果不是有收藏紙鈔的興趣,我可能也跟多數人一樣,對這個城市毫無概念,大概也不會來此一遊。

 

蒂拉斯波爾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Transnistria)的首都,該國領土位在德涅斯特河的左岸,因此又簡稱「德左」。最初會對德左感到興趣,主要是在一開始收集紙鈔時,跟許多臺灣的紙鈔賣家一樣,誤將德左的紙鈔當作車臣的紙鈔,後來在同好前輩的指正下,閱讀了一篇名為「神秘的“國中之國”———走訪“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簡體中文文章後(該文在2003年刊於《資訊導刊》中,惟目前網路上已無法搜得此文),才真正認識了這個神秘的國家。

 

德左、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及烏克蘭的相對位置,紅色部分為德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事實上,德左這個國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國際法上高度爭議的議題。目前德左的居民是以斯拉夫人(Slavs)為大宗,摩爾多瓦人(Moldovans)則占少數,然而當前世界各國多認為德左為摩爾多瓦(Moldova)的一部份,就連長期暗助德左的老大哥俄羅斯,也未公開承認它為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如此複雜的主權爭議,其實與蘇聯的興衰有關。

 

1924年,德左地區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性質上非主權國家,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1991年獨立為今日的烏克蘭)所管轄,蘇聯在此加盟共和國內設立了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Moldavian Autonomous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性質上非主權國家,為蘇聯的二級行政區),當時於該自治共和國境內的居民仍以摩爾多瓦人為主。其後,蘇聯於1940佔領了屬於羅馬尼亞(Romania)的比薩拉比亞地區(Bessarabia),於此成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Moldav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獨立為今日的摩爾多瓦),原先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德左地區被劃入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橘色的部份為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緊鄰著當時的羅馬尼亞,而目前摩爾多瓦的首都基希訥烏(Chisinau)在當時仍在羅馬尼亞境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蘇聯統治的期間,為配合蘇聯政策,大量的俄羅斯人湧入德左地區定居,但是在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獨立,轉瞬間,這些俄羅斯人一夕間從「蘇聯人」成為了「摩爾多瓦人」。不願接受異族統治的俄羅斯人,於是成立了所謂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並於1992年與摩爾多瓦爆發短暫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Transnistria War),在俄羅斯的暗助下取得勝利,維持著事實上獨立至今。

 

由於德左的國土面積狹小,對於其他區域亦不甚熟悉,因此這次的旅程僅計畫前往其首都蒂拉斯波爾。從烏克蘭的敖德薩(Odessa)前往蒂拉斯波爾基本上有幾個交通方式可以選擇:搭巴士、搭火車或搭計程車,因為考量到索賄臭名遠播的兩國邊境,以及過關時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最後還是決定花1485烏克蘭幣(約1700台幣)左右的車資,包輛私家轎車前往。

 

紅點處為蒂拉斯波爾在德左境內的位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根據敖德薩飯店的說法,從敖德薩到蒂拉斯波爾,大約只要一個半小時即可,再加上計程車時間相當自由,我便決定先在敖德薩用完晚餐後再行前往,只是沒想到,828日當天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邊關竟然大爆滿,滿山滿谷的車子都是要開往德左,移動的速度相當緩慢,不少人甚至停下車來採買路邊的水果,不過因為溝通上有困難,怕司機一不小心整輛車就跑走,所以還是決定乖乖地留在車上,不敢下車活動筋骨。

 

在通往德左邊境的路上常有這類的水果攤

 

過了將近兩小時,從天亮等到天黑,車子總算緩慢地駛抵邊關,查驗護照的烏克蘭阿兵哥看到我來自臺灣,用了一句中文跟我打招呼,可惜我完全聽不懂,他便揮了揮手,在我護照上蓋了出境章,讓我離境,不過接下來的德左入境,才真的讓人感到驚悚。

 

到了德左的入關處時,因為車流量相當大,司機眼見找不到等候車輛較少的車道,竟然將車子直接停在分隔島旁後自行下車,接著就不見人影,一度讓我緊張得以為自己被丟包了,可是想想也不太合理,怎麼會有丟包客人連車子也丟包?只好還是在車上乖乖地枯等。過了約莫20分鐘後,司機拿著一疊文件再回到車上,大概查覺到我困惑的臉,便簡單地用「money」這個單字努力地向我解釋方才的狀況,雖然無法確切了解實際狀況,但是大概可以猜到司機去辦了一些手續,繳了一些行政規費(或賄款?)。

 

趁司機不在時偷拍的德左入關處,入關處的國徽與蘇聯國徽相當神似

 

到了德左的護照檢查處,司機幫我將護照拿給了窗口內的軍警人員(不確定是軍還是警),講了幾句話後,這位軍警人員掃了一下我的護照,從機器印出了一張入境卡,便完成了入境(德左據說對各國護照皆予免簽待遇),而隨後的海關檢查,則是讓我永生難忘。在海關檢查的區域我雖然沒有下車,但是卻有一位年輕的軍警人員拿著手電筒,叫我搖下車窗,用英文問我帶了多少錢,由於當時長途旅行,身上帶的現金總額超過一萬美元,只好含糊地說「thousands of dollars」,他大概覺得這個答案太模糊,遂問我現金在哪,我只好將部分的美金拿出來供其查驗,但大概是看到我亮出來的美金都是低額的(其實高額的美金都壓在整疊紙鈔底下),再加上司機在一旁,查驗了我的皮夾後,便放我離開,結束了這場驚魂記。

 

德左的入境卡,不過其實只是一張薄薄的感熱紙而已

 

過了海關後,經過一條又一條幾乎無路燈的道路,在出發後的第五個小時,終於到達了蒂拉斯波爾內的飯店。下車前,我將1485烏克蘭幣如數都付給了司機,同時也在司機客氣地暗示下,給了5美金作為小費,畢竟他陪我耗了4個多小時,稍後大概也要開夜車回烏克蘭,再加上大概因為有他的陪伴,海關因而不敢亂來,給點小費作為補償,我想一點也不為過。

 

辦理入住手續時,我好奇地向櫃檯小姐詢問了今日邊關堵塞的原因,這時才知道原來今天是德左暑假的最後一天,隔天就要開學,許多德左的家庭會前往烏克蘭採買文具書籍等用品,因此傍晚回程時成為了長長的車陣。經過這段搭車的折騰,再加上天色已晚,我沒有與櫃檯小姐多聊,辦完入住手續後便進房休息。

 

當晚的房間,一晚要價58美元,不含早餐,在當地來說不算便宜,但還算舒適

 

蒂拉斯波爾雖然只是一個小城,但是在不會俄語也不會羅馬尼亞語的狀況下,自己要獨自摸索其實並不是這麼容易,沒有網路更無法行走,因此一早醒來,便打算前往市中心購買sim卡使用,然而在這之前,需要先換得當地使用的德左盧布(Transnistrian Ruble),才能夠在當地消費。因為當時手邊英鎊尚存不少,且不斷貶值,所以希望以英鎊換取德左盧布,只是找來找去,幾乎沒有一家兌換所願意收取英鎊,最後是在當地一位會說英文的熟女協助下,才找到了當地的銀行兌換。

 

在銀行換到的德左盧布,但不被國際承認,出了德左就只剩收藏紀念價值

 

換好錢後,為了要買sim卡,又是一番折騰。德左因為政治情勢特殊,在電信系統上除了既有的摩爾多瓦系統外,尚有當地的電信業者(IDC),只不過我在蒂拉斯波爾僅計畫停留一早上,購買覆蓋摩爾多瓦全境的電信業者sim卡較符合我的需求(雖然在德左地區信號會較差一點),然而在不懂俄語的狀況下,僅能再次按圖索驥依照飯店櫃檯人員的指示尋找3C店,並用預先翻譯好的俄文出示給3C店員看,嗣後由店員請她的朋友協助下才購得合適的sim卡並安裝成功。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城市小社會的關係,在等待店員的朋友前來協助時,店員竟然客氣地邀我到隔壁也是他們所經營的咖啡店喝杯咖啡,雖然我因為害羞而婉謝她的咖啡招待,不過這樣熱情的舉動,改變了我長期對俄語區居民較為冷酷無情的印象。

 

解決了sim卡的問題後,我在蒂拉斯波爾的探險,也就隨之展開。事實上,我購買sim卡的地方,正是十月二十五日大街(25th October St.),而這條街也正是蒂拉斯波爾主要的景點或商家聚集之處。往西的方向走沒幾步,倏忽間,會發現自己像是穿過時空隧道一樣,來到了現在僅存於電影中的蘇聯場景。在這裡,十月二十五日大街不僅突然變得特別寬敞,兩旁更緊鄰著寬闊的綠地,若沒有汽車在路上奔馳,其實與供群眾聚集用的廣場長得沒什麼兩樣,而大街兩側的路燈上更綁著擴音器,撥放著老舊但詭異的曲調,搭配上矗立於大街中央的蘇聯式看板,以及綠地上的俄羅斯英雄雕像,已消亡許久的蘇聯,彷彿再此再度復活。

 

有如閱兵場的十月二十五日大街

 

如果不是因為看板上的2016以及路上車輛的款式,有時候很容易誤以為這是蘇聯時期的舊照片

 

大街旁綠地上的蘇沃洛夫將軍(General Alexander Suvorov)雕像

 

德左早期的紙鈔多以蘇沃洛夫將軍的頭像為主題

 

綁有擴音器的路燈,會播放詭異的老舊音樂

 

穿過大街一側的綠地,走沒幾步,便來到了德涅斯特河(Dniester River)的岸邊,而河岸的另一側,竟然有著一片極不自然的沙灘,有不少身著泳裝躺在沙灘上,享受著日光浴,彷彿像是度假勝地一樣,與我身後的十月二十五日大街形成一種衝突但卻有趣的對比。

 

河岸一側的綠地,雖然設有休憩設施,不過地面相當殘破

 

河岸的對面沙灘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疑似為人工打造而非天然形成

 

繼續沿著十月二十五日大街走,步行約三分鐘,來到了一個宛如大雜燴的小廣場,這個廣場是以光榮紀念碑(Memorial of Glory)為主體,紀念著在德左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廣場內更有烈士的遺容刻劃在石碑上,嚴肅的蘇維埃氣息,充斥在廣場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廣場的一旁,卻又有著一座規模不大但外觀華麗的聖喬治禮拜堂(Saint George Chapel),以及一個象徵武力並且以真實坦克製成的坦克紀念碑(Tank Monument),小小的廣場同時容納著和平、暴力及悲傷,不禁讓人五味雜陳,甚至有種錯亂感。

 

光榮紀念碑

 

光榮紀念碑旁的雕像,推測是象徵犧牲的烈士

 

光榮紀念碑前方的廣場,地上似乎是烈士的墓碑

 

聖喬治禮拜堂,小巧但華麗

 

聖喬治禮拜堂一旁的坦克紀念碑

 

在光榮紀念碑的隔壁,有間一層樓的平房,是蒂拉斯波爾當地歷史博物館(Tiraspol Local History Museum)。推開了木門,在裡面只看見收門票的歐巴桑,不見其他遊客的蹤跡。見到如此景象,原本想要一走了之,但後來想想,這輩子或許就只來這一次,於是付了門票錢,享受一下包場的感覺。館內的展品五花八門,但因為不懂俄語,所以只能走馬看花拍拍照,不過從老照片的展出與早年居民生活的實體呈現,還是能看得出來這個博物館的主軸。當然,博物館並不是只有老照片及早年居民相關文物而已,在這裡甚至還有不少畫作、武器,而紅咚咚的共產主義文物,也是隨處可見,彷彿蘇維埃才是這座城市的主角。

 

一進門就看得到的機槍

 

模擬早年居民的生活情況

 

早期的老照片,可惜都是俄文說明,所以也不清楚實際內容

 

具有共產色彩的文物在這邊比比皆是

 

對於長期受到中國共產黨打壓的臺灣人來說,在不懂俄文的情況下,看到這樣的文宣或多或少大概都有些壓迫感

 

館內也有展示德左發行的郵票,不過僅能於德左境內使用而已

 

蒂拉斯波爾當地歷史博物館的對面,正好也是德左的國會(Supreme Council),在國會的正前方,有著一尊現已相當罕見的列寧雕像,即便在今日的俄羅斯中,列寧的雕像也已不常見,沒想到德左竟然直接將其置於國會前,讓蒂拉斯波爾更顯得像座以蘇聯為主軸的主題樂園,只不過在這樣氣氛嚴肅的國度內,政府機關常常被列為禁地,拍照參觀可能多有限制,為了不要誤觸規定,我只有在遠處拍照留念,沒有深入探索。

 

德左的國會,前面立有列寧雕像

 

參觀完當地歷史博物館後,時間也接近中午,在吃午餐前,我決定先前往郵局,寄些明信片給親朋好友。在前往郵局的路途上,正巧經過了一個掛有阿布哈茲(Abkhazia)與南奧塞提亞(South Ossetia)旗幟的建築,雖然看不懂上面俄文寫的是什麼,不過直覺上認為是應該是駐外機構,因為目前德左也僅受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及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所承認,而這三國也剛好都是普遍未受承認的政治實體。

 

掛有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國旗的建築物,推測是上開兩國的駐外機構

 

到了郵局後,我先在一旁的小商店買好明信片後,遂向郵局的櫃檯小姐購買寄明信片所需的郵票,只是沒想到,拿到手的郵票,竟然是他們死敵摩爾多瓦所發行的郵票。櫃檯小姐看到我一臉茫然的樣子,大概也是見怪不怪,用流利的英語向我解釋德左自己發行的郵票只有收藏價值,並無法有效寄達臺灣,因此她只能出售摩爾多瓦的郵票給我,並在貼好郵票的明信片上蓋上摩爾多瓦的郵戳,請我投入郵局外的信箱,在自己的國家用著敵對國家的郵票寄信,我想這個在世界上大概很難找到第二個案例。

 

從蒂拉斯波爾寄明信片用的是摩爾多瓦的郵票,銷戳章上同時存有「TIRASPOL」與「MOLDOVA」的字樣

 

當然,在郵局的驚奇,並不只有這樣,櫃檯小姐找錢給我時,竟然找了我傳說中的德左塑膠硬幣。雖然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硬幣,但是因為材質特殊,因此先前一直認為這樣的硬幣大概只是德左央行的一個噱頭,即便賦予法償效力,也大概不會真的流通,沒想到它就真的硬生生地出現在我面前。然而,仔細檢視這枚硬幣,其實會發現它與一般賭場的代幣並無二致,上面防偽設計並不明顯,對於貨幣的流通性或穩定性來說,恐怕都是一大挑戰。

 

德左的塑膠硬幣,很像賭場用的代幣

 

寄完明信片後,看著tripadvisor上面為數不多的餐廳介紹,找了其中一間還不錯的餐廳坐了下來,點了一份我幾乎每餐必備的湯品,以及一份我在手機上看起來感覺還不錯的炸豬排。點炸豬排的原因並不是自己特別愛吃豬排,而是純粹不想踩地雷,吃到不好吃的餐點而壞了遊興,然而端上後才發現,這家的豬排相當特別,雖然吃起來像是臺灣的常吃到的藍帶豬排,但裡面包的卻是爽口的蘑菇,讓炸豬排吃起來不會這麼地油膩,營養也較均衡一些。

 

普通的湯品,不過湯幾乎是我每餐的必需品

 

德左版的藍帶豬排

 

不過裡面包的不是火腿,而是蘑菇

 

吃完午餐,走到附近的市政廳逛逛,與國會一樣,都是俄式建築,前面放尊列寧雕像,不過大概類似的場景看久或多或少都會倦怠,因此在這裡並沒有駐足太久,想說天氣太熱,便跑到附近的連鎖超市買瓶汽水喝,不過這邊的連鎖超市無論外觀與內部販售的商品,都與其他國家差異不大,在這充滿蘇維埃的氛圍下,反倒成為了亮點。

 

蒂拉斯波爾的市政廳,前面擺的也是列寧雕像

 

照片右手邊是當地的連鎖超市「SHERIFF」,裡面販售的商品與其他國家的超市差異不大

 

蒂拉斯波爾街頭一隅,亮色的建築讓街景呈現蘇聯風

 

逛完超市後,因為城市內的景點也都已經參觀得差不多,所以買完汽水後,我也決定回到飯店,請飯店的櫃檯小姐為我叫一輛計程車,驅車前往摩爾多瓦的首都基希訥烏(Chisinau),告別德左,也結束了蒂拉斯波爾的快閃之旅。平心而論,如果沒有這些蘇維埃式的雕像與建築,如果沒有德左問題,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暗助,蒂拉斯波爾不過就是一座德涅斯特河畔的平凡小鎮,然而,在政治日趨開放的德左,這些具有威權象徵的圖騰,是否仍然能夠繼續安放在蒂拉斯波爾的各個角落,我想早晚都會成為德左社會中的重大議題。

 

俄文版的「我愛蒂拉斯波爾」,為嚴肅的十月二十五日大街增添了一些輕鬆的氣氛

 

在舊電腦中找到的「神秘的“國中之國”———走訪“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一文,已轉為繁體如下:

 

神秘的“國中之國”———走訪“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

周榮子

 

  記者多次去摩爾多瓦共和國採訪,唯獨沒有去過這個國家德涅斯特河的左岸地區。那裏就是一個叫“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地方,一個不被國際上任何國家承認但堅持搞分裂的獨立王國。

 

  進入“國界”

 

  不久前,記者想開車去“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首府蒂拉斯波爾採訪。摩爾多瓦通訊社社長科雷斯基得知後馬上搖頭。他說:“你們的汽車掛著羅馬尼亞的牌照,德河當局最恨羅馬尼亞,在進出海關時一定會遇到麻煩。”摩通社的汽車掛的是摩爾多瓦官方的牌照,也很難進入那裡。最後社長先生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託一個熟人———瓦列柳先生開著自己私人汽車帶我們去蒂拉斯波爾。46歲的瓦列柳曾多次去過德河左岸,又是摩爾多瓦族人,說摩爾多瓦語。他曾在蘇聯軍隊中服過役,也會說一口流利的俄語。於是,我們既找到了司機、又找到了嚮導和翻譯。

 

  不久前一天的上午8時,我們驅車從首都基希訥烏出發,向東行駛90公里後就到了摩爾多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之間的邊界線。剛過邊界線,就見到好幾個頭戴大沿帽、身穿前蘇式制服的德河當局的海關人員和邊防軍人。他們全說俄語。我們的嚮導瓦列柳把三本護照交給了海關人員。約15分鐘後,從屋子裡走出一名胖胖的軍官,用俄語詢問我們在蒂拉斯波爾停留的時間,瓦列柳用俄語告訴他只待半天時間。接著瓦列柳跟著胖軍官到房子裡去了。過了20多分鐘,瓦列柳回來說:“我們可以走了。”他說,他爲每個人填了表,每人還交了6.5摩爾多瓦列伊(相當於0.5美元)的入境費。

 

  歷史由來

 

  車越過德涅斯特河,一輛蓋著僞裝網的坦克進入我們的眼簾,坦克四周站著4個手持衝鋒槍大兵。瓦列柳指著左前方一片用又高又厚的牆圍起的大院子說,那是德河當局武裝力量的軍營。汽車再行駛約10公里,就到了德河首府蒂拉斯波爾。車剛進入市郊,我們見到一個用粗鐵絲圍起的大院,院子的大門上畫著一個頭戴鋼盔、手持衝鋒槍的俄羅斯士兵頭像。只見10多棟6層大樓的窗玻璃已破碎不堪。瓦列柳告訴我們,這是前蘇聯軍隊住過的營房,現已人去樓空。

 

  摩爾多瓦共和國曾是羅馬尼亞領土。1940年劃歸蘇聯後,成立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5月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爲摩爾多瓦共和國,8月宣佈獨立。在蘇聯解體的前一年(即1990年)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俄羅斯人成立了由他們控制的國中之“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一個叫斯米爾諾夫的人是它的頭領。這位俄羅斯人是1987年才從海參崴調到這裡當一家工廠廠長的。1990年他煽動一幫俄羅斯族人成立自己的武裝力量。

 

  武器基地

 

  進入蒂拉斯波爾市區後,記者發現這裡仍是原蘇聯的一個“縮影”:“國徽”是原蘇聯國徽,上面只不過改寫爲“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縮寫字母;警察穿著原蘇聯警服,軍人的軍服也同原蘇軍軍裝別無二致;當地通用的貨幣是“德河盧布”,紙幣上印有俄羅斯統帥蘇沃洛夫的頭像。

 

  儘管德河左岸的居民很多是摩族人,但他們在公開場合只能說俄語。蒂拉斯波爾市內高樓不多,一些大的建築物帶有俄羅斯風格。街道很寬,不少街道還保留著老街名,如列寧大道、十月革命60周年大街、加里寧大街等等,列寧像還高高矗立在“總統府”前的小廣場上。

 

  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原來,德河左岸竟是一個向國際恐怖集團提供武器的基地。這裡共有6家武器製造廠。瓦列柳告訴記者,有些軍工廠還在繼續生産武器,當局把武器偷偷賣到國外。

 

  德河還是商品走私、販賣毒品、拐賣婦女和兒童的集散地。盜車賊在基希訥烏竊到汽車後,把車開到德河左岸,然後馬上給汽車上新牌照,爲車子取得“合法”地位。德河也是犯罪分子藏匿的好地方,他們在這裡可以逃脫摩法律的制裁。“9.11”事件前後,德河左岸爲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提供了方便。面對這一情況,美國也開始插手德河左岸事務。2003227日,美國和歐盟決定不再向德河左岸領導人發放入境簽證,切斷了這些人同西方黑社會往來的途徑。

 

  目前德河當局還保留了800人的軍隊,並裝備有16輛坦克和6架米格戰鬥機。總的來說這裡還是平靜的,沒有刀光劍影、箭在弦上的場面。這裡還駐紮著一支由1510人組成的維和部隊。一般說來,維和部隊由衝突外的多國部隊組成,而這裡的維和部隊有點怪,除有俄羅斯500人、烏克蘭10人外,摩爾多瓦和德河當局還各出500人。由打仗的雙方來“維和”,真是少見!

 

  在摩爾多瓦共和國採訪時,記者還就德河左岸問題專門拜訪了摩副外長斯塔維勒,他說,對於德河左岸的這一“火藥桶”,歐洲各國表示擔心和憂慮。歐安組織200272日提出了一個解決德河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聯邦化方案”。方案規定在摩實行聯邦制,摩爾多瓦共和國將由若干聯邦主體組成。德河左岸將有一定的自主權。此後,摩政府和德河當局就聯邦化進行了多次談判,但討價還價十分激烈。德河當局首領斯米爾諾夫公開表示要求建立一個塞爾維亞和黑山式或俄羅斯白俄羅斯式聯邦,要同摩政府平起平坐。但“聯邦化方案”是否能實現?目前尚不得而知。

 

《資訊導刊》  (2003年第28期)

 

arrow
arrow

    Taiwan09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